星期日, 九月 6

弥勒菩萨

彌勒菩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彌勒」重定向至此。關於彌勒之其他意思,詳見「彌勒 (消歧義)」。

貴霜時期的塑彌勒菩薩像

本文屬於佛教系列的一部份
基本教義
三法印 四聖諦 八正道
佛性 三寶 五蘊 涅槃 緣起三無漏學 十二因緣
修行位階
菩薩 辟支佛 阿羅漢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人物
釋迦牟尼 十大弟子 鳩摩羅什龍樹 慧遠 菩提達摩 智顗玄奘 蓮花生 惠能 虛雲 印光
宗派
大乘 小乘 上座部 藏傳 漢傳

佛教典籍
法華經 華嚴經 楞嚴經 楞伽經心經 金剛經 地藏經 淨土經大日經 維摩詰經 藥師經 壇經阿含經 百喻經 涅槃經 圓覺經大般若經 大智度論 成實論瑜伽師地論
聖地
八聖地 四道場 漢地
相關內容
藝術 制度 歷史 音樂
維基主題:佛教
彌勒菩薩(
梵文:मैत्रेय,Maitreya),意譯為慈氏,曾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藥,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大乘佛教經典中又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玄奘的推崇,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常被尊稱為彌勒佛。
目錄[
隱藏]
1 身世傳說
2 彌勒降世
3 唯識鼻祖
4 塑化形象
5 異教攀附
6 註釋
//

[編輯] 身世傳說

位於南韓的彌勒菩薩像
彌勒的
梵文Maitreya是一個很常見的婆羅門姓氏,字根源自梵文的Maitrī,意為慈愛。玄奘印度求學時,見到梵文原本,所以譯為梅呾利耶。但在玄奘之前,後漢及三國時期的早期譯經家,見到的佛經是由西域輾轉得到,吐火羅文的Metrak,故譯為彌勒[1]
在佛教史上,彌勒的傳說起源甚早,很可能在第一次結集後、第二次結集前就已經出現,
說一切有部將他編入《中阿含經》,分別說部將他編入《長阿含經》。據說彌勒出身於南天竺婆羅門家庭,是釋迦牟尼的弟子,常修行菩薩道,現住兜率天兜率內院修行、說法,等待時機成熟,他將繼承釋迦牟尼而來到人間成佛。這是各個佛教部派皆認可的基本傳說,但是在故事細節上則有許多不同的說法。
在南傳小部經〈波羅延品〉中,帝須彌勒(Tissa-metteyya)與阿耆多(Ajita,又譯為阿逸多)是佛陀的兩位弟子
[2]。《中阿含經》說他們兩位,一位發願成佛,一位發願成轉輪聖王[3]
但在
大乘經典中,彌勒是姓,阿逸多是名[4],與上座部的傳說不同,可能是來自大眾部的傳說。

[編輯] 彌勒降世

秣菟羅時期的彌勒菩薩塑像,2世紀
在大乘佛教的傳說中,彌勒在
兜率天的壽命是四千歲,相當於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將會降生人間,出家修道,覺悟成佛。並將於龍華菩提樹下舉行三次傳法盛會(又稱龍華三會),分別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億眾生,令他們開法眼智,證阿羅漢果,脫離生死輪迴。彌勒菩薩拯世的預言,在佛教各派別的經典中均有描述,故彌勒菩薩成為佛教徒的被拯救的寄託。

[編輯] 唯識鼻祖
部派佛教時代,已經出現羅漢遇到疑難時入定,以
神通上至兜率天,親自向彌勒求教的傳說[5]。在大乘佛教發展的早期,一批以修習瑜伽行為主的大乘修行者被稱為瑜伽行派,他們尊奉彌勒為祖師。在無著、世親之後,進一步發展成為瑜伽行唯識學派,並流傳著無著入定上升兜率內院聆聽彌勒教誨、回來弘揚《瑜伽師地論》的傳說。

彌勒菩薩,北京碧雲寺,天王殿
在四至五世紀間的
中觀派中,由僧護的弟子解脫軍傳出的《現觀莊嚴論》,是對《般若經》的註解,據說也由彌勒所傳。其後的師子賢作《現觀莊嚴論釋》、《現觀莊嚴般若波羅密多釋》,被視為早期的中觀與瑜伽行兩派的調合論者。至清辨門下的寂護蓮花戒論師時,以清辨中觀自續派理論,加上瑜伽行派的教義,成立了順瑜伽行中觀派,他們同樣尊奉彌勒的《現觀莊嚴論》。此派後傳入西藏,對藏傳佛教產生很深的影響。

[編輯] 塑化形象
中國常見的彌勒菩薩像,是以五代後梁時期僧人契此和尚為原型塑成的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契此和尚圓寂前,曾留下偈頌:「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因此被認為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所以此後彌勒菩薩的塑像就經常被塑成和藹慈祥、滿面笑容、豁達大度、坦胸露腹的慈愛形像,常被華人稱為笑佛、歡喜佛、大肚彌勒佛。著名楹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便把菩薩的寬廣胸懷和樂觀態度描繪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
而彌勒佛塑像的背後常安置
護法神大將韋馱菩薩的塑像,其形象一般是身披盔甲、手執降魔杵武士

[編輯] 異教攀附
由於彌勒佛必定到來的預言,在
中國內地形成了一種類似猶太教基督教彌賽亞救世思想,不少農民起義軍利用這種迷信,遂打著「彌勒下生,明王出世」的口號起義。其中比較有名的是末紅巾軍起義的兩個著名教派彌勒教白蓮教,而衍自波斯拜火教摩尼教,也受到這樣的影響,打著「彌勒降世」的旗號活動。
彌勒教最早於梁武帝時期創立,創始人傅大士自稱「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廣弘菩薩行,門下有傅宣德等人。
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扶風人向海明「帶兵作亂」,「自稱彌勒佛出世」,借彌勒下生說起事作亂,以後不絕如縷。
宋仁宗慶曆七年(1047年),貝州(今河北清河)人王則以「釋迦佛衰謝,彌勒佛當持世」為口號起義。
代對宗教不太禁止,故以燒香禮彌勒聚眾結社的「香會」在華北活動頻繁。元朝末年農民起義,彭瑩玉等人便以彌勒教為號召,後形成以徐壽輝為首的天完勢力。而在同時期,白蓮教韓山童劉福通亦宣傳「彌勒降生」、「明王出世」,主張推翻元朝統治。因事蹟敗露,韓山童死,其子韓林兒繼稱小明王,立國號為,年號龍鳳,成為元末紅巾軍建立的政權。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彌勒教被禁,其餘黨與白蓮教漸漸合流。而在明時期,仍不時有白蓮教徒利用「彌勒下世」的傳說起義,比如嘉慶時期的川楚白蓮教起義,此後在清末民初,又改名為先天會。
在現代的
一貫道信仰中,彌勒佛也有重要的地位。

[編輯] 註釋
^ 季羨林說,在吐火羅文中加上詞尾-ik,可以將一個抽象名詞轉變為具有這個名詞屬性特徵的人,即某「者」。Metrak很可能是梵文的Maitrī(慈愛)加上吐火羅詞尾-ik(者)所形成的新字,意思為慈愛者。故彌勒又直接意譯為慈氏。季羨林《梅呾利耶與彌勒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LunCong/004/277_294.htm
^ 漢譯《雜阿含經》中相同
^ 《中阿含經》卷13:「尊者阿夷哆在眾中坐,於是,尊者阿夷哆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作王,號名曰螺,為轉輪王。……爾時,尊者彌勒在彼眾中,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成佛,名彌勒如來。」阿夷哆即阿逸多的另譯。漢傳《雜阿含經》、《中阿含經》皆屬於上座系說一切有部,而南傳《阿含經》則是上座系分別說部,同屬於上座部傳統。
^ 宋法雲編《翻譯名義集》卷一:「彌勒,《西域記》雲梅哩 ( 呾之誤 ) 麗耶,唐云慈氏,即姓也。舊曰彌勒,訛也。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羅門子。』《淨名疏》云:『有言從姓立名。今謂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彌勒此翻慈氏。過去為王,名曇摩流支,慈育國人。自爾至今,常名慈氏。始阿逸多,此云無能勝。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親見正文,未可定執』。觀《下生經》云:『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
^ 三國吳支謙譯《惟日雜難經》:「有菩薩字和須蜜,難一阿羅漢經,阿羅漢不而解,便一心生意上問彌勒。已問,便報和須蜜言:卿所問事,次第為解之。和須蜜覺知,便詰阿羅漢,卿適一心上問彌勒耶。阿羅漢實然。」

没有评论: